从传统文明观到现代文明观,从中华文明观到人类文明观,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现实意义更加彰显。今天的中国是从数千年历史中走来的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贯通古今、汇通中外,在文化意义上找到自我、坚定自我、超越自我,就是要清醒认识我们从何处来、现在何处、到何处去,就是要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掌握文化主动,更好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进而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信才能自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从根本上讲,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主体及其文化内在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文化主体就没有文化主体性,没有文化主体性就没有文化自信。站在中华文化的立场来看,我们的文化主体是生长于中国大地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饱经沧桑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就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就来自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就来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来自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自己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自己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自己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的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自己奋斗出来的。
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勤劳而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生产生活,创造并积累了极其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
在中华文化世代赓续、历久弥新的历史传承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格力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取向,“仁者爱人”“修己以安人”的仁爱思想,“诚者,物之终始”“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品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等,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主体性的建构基础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来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成果用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历久弥新,一次次突破“山重水复”,一次次迎来“柳暗花明”,文明之树由之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这些突出特性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深刻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传统文明观到现代文明观,从中华文明观到人类文明观,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现实意义更加彰显。
今天的中国是从数千年历史中走来的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贯通古今、汇通中外,在文化意义上找到自我、坚定自我、超越自我,就是要清醒认识我们从何处来、现在何处、到何处去,就是要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掌握文化主动,更好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进而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就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只有有了文化主体性,才能有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才能有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才能有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才能有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才能有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素材来源于《中国青年报》,作者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