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们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表达着对雷锋同志的思念和敬意,并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据民政部统计,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汇集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3亿人,我国志愿服务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学雷锋志愿服务彰显着独特的时代精神
新时代,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选择到贫困山区教书育人;他们放弃周末难得的休息时间,到社区帮助他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奔赴疫情防护、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他们时刻保持着微笑,服务于各大赛事和会议的现场,他们在奉献、友爱中收获快乐,他们在互助、进步中收获成长。他们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志愿者们都是在自愿的、不计报酬的条件下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向整个社会传递着温暖,助推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更加和谐、美丽的方向前进。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其以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志愿者精神,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这种由数以亿计的志愿者们共同汇聚而成的暖流,正是学雷锋志愿服务独特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由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志愿服务条例》,为学雷锋志愿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体系保障;各地志愿服务大数据微平台的建立,为学雷锋志愿服务向整个社会提供及时、精准、高效、科学的帮助创造了条件;志愿服务国际化的发展,为学雷锋志愿服务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现代志愿服务虽在我国起步交往,但新时代学雷锋志愿服务在我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学雷锋志愿服务为社会治理提供创新载体
新时代,我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已经从行政启动为主导模式阶段过渡到了人们自觉行动为主导模式的阶段,实现了传统意义上部分人的助人为乐与新时代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互帮互助的有机融合。学雷锋志愿服务不仅成为遍布全国各地、涉及各个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活动,而且已经成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体现社会责任意识,了解民情社情的重要渠道,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载体。
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很多社会问题的处理中,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往往需要社会第三方力量的协助。《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途径。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形式,通过倡导服务人民和奉献祖国的价值取向,组织协调来自不同领域的志愿者们通过热心的服务、真切的奉献,很好地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效地缓解了个体与社会间的矛盾。受助对象在志愿者们甘于吃苦、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等志愿精神的感动下,自身思想境界也会得到很好的提升。在帮助与受助的过程中,无形中就会带动整个社会向上向善。
在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大部分的志愿者表示,自己既是雷锋精神的传承人也是雷锋精神的受益者。这表明学雷锋志愿服务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学雷锋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人们实现社会参与愿望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行动。伴随着学雷锋志愿服务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在人人都是志愿者的宣传下,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将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学雷锋志愿服务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路径有哪些呢?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社会行动,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效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变革时期。处在这一变革时期,新观念、新活力,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不时出现与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相违背的现象,为人们所不容、谴责。但对“变革”中的我国社会,我们不止看到“变”的复杂,更看到“革”的美好。正如当前社会共同寻访“最美”一样,复杂的社会中依然不能阻挡人们对“美”的追求。这里的美,不仅是生态环境,更是在于道德精神。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往的是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催生着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根源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体现在人们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人们在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而且帮助服务对象提升了道德素养,最终推动着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政府与群众交流的纽带,增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有效融合,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缓解着社会中的矛盾。